超四成受訪者坦言沉下心讀一本書有點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網王志偉,王榮慧2023-04-2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以此來形容讀書給個人帶來的變化。在信息獲取更加便捷的當下,讀書還是大家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嗎?安心讀書變得更容易還是更難了?本周,中國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以此來形容讀書給個人帶來的變化。在信息獲取更加便捷的當下,讀書還是大家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嗎?安心讀書變得更容易還是更難了?本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1001名受訪者參與的調查顯示,超四成受訪者坦言沉下心讀一本書有困難,時間過于碎片化,依賴電子產品導致外界干擾太多是影響閱讀的主要原因。

超四成受訪者坦言沉下心讀一本書有點難

現居長沙的陳小龍工作兩年多了,他感覺工作以后的閱讀量比在學校的時候下降了很多,而且讀完一本書花費的時間更長了,“最大的變化是讀書的自主性變差了,以前主要讀一些自己喜歡的,現在會更多考慮在工作中是否能用得到”。從事翻譯工作的他十分重視閱讀,因此時常利用坐地鐵的時間看書,但他坦言,“干擾比較多,很容易被打斷,效果并不好”。

北京的90后“寶媽”李茜覺得自從有了孩子后,讀書幾乎成了“奢侈品”,時間基本上都花在了工作和照顧孩子上,很難有空閑去看書,再加上工作對知識更新要求并不高,“閱讀就逐漸被拋棄了”。

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表示能沉下心來讀一本書,但也有42.6%的受訪者表示有點難度,還有2.3%的受訪者直言做不到。

沉下心來讀一本書為什么難以實現?57.6%的受訪者認為是時間過于零散、碎片化,49.8%的受訪者覺得是依賴電子產品,外界干擾太多。

“現在短視頻、網絡社交媒體的吸引力太大了,很多時候不知不覺就在上面花了很多時間?!本妥x于安徽某高校的研究生張夢覺得,現在不少人都有“手機依賴癥”,離開手機一會兒,就擔心錯過消息,所以剛看會兒書,就得看下手機,“結果就是效率低下,根本看不進去”。

在濟南工作的丁鑫鑫,業余時間大多用來刷網絡視頻,逛街購物以及到各地的景點打卡。她坦言,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讀書已經不再是自己獲取知識的最主要來源,“網絡為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未知的領域,感受世界的多樣性?!?

受訪者認為難以沉下心來讀書的原因還有:缺少安靜的讀書環境(49.7%),工作生活節奏快,沒有時間(47.2%),習慣過“倍速”生活,缺乏耐心(28.5%),不讀書也能獲得所需的信息(26.3%)。

閱讀的過程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

張夢感覺自己的表達能力在下降,每當想要發表看法的時候,總感覺“詞窮”,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張夢發現,網絡詞匯已經深深融入了日常生活,“通過搜索微信聊天記錄,才意識到自己經常把‘絕了’等網絡用語掛在嘴邊,相關記錄有幾百條,感到很震驚”。

“如果長時間不讀書,我會感到知識恐慌?!标愋↓埍硎?,翻譯行業需要持續不斷輸入,才能保持高水平的輸出,而保持輸入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他覺得,現在的娛樂方式很多,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更方便快捷,但這種捷徑會讓人越來越浮躁,心里沒底,“因為能夠快速了解到的知識往往是片面的,一知半解的,而且容易被別人的觀點帶著走”。

超四成受訪者坦言沉下心讀一本書有點難

調查顯示,對于長期不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受訪者首選溝通表達詞匯貧乏,獲選率為61.4%,其次是缺乏耐心、容易浮躁,比例為56.0%。49.8%的受訪者覺得是專注力下降,42.3%的受訪者認為是寫作能力變差。其他還有:獨立思考能力下降(41.6%),知識體系更新變慢(35.0%),共情能力變弱(31.3%),個人氣質變差(16.8%)。僅1.7%的受訪者認為沒什么影響。

為了保持閱讀的習慣,陳小龍每個月會抽出一兩天的時間到圖書館給自己充充電,“對我來說,閱讀不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種娛樂休閑的方式,讓我能夠遠離外界事務的干擾,享受屬于自己的時間?!?

調查顯示,82.6%的受訪者認為保持閱讀的習慣重要。交互分析發現,90后受訪者認為重要的比例更高,為83.3%。

在丁鑫鑫看來,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認識自我的過程,“與書中人物共情的同時窺見內心深處的自己?!倍■析斡X得保持閱讀非常重要,“其實整個社會、某些事件,包括個人都是復雜多面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保持思考很有必要,通過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思維盲區,全面地認識社會,了解世界?!?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占24.9%,90后占46.1%,80后占23.2%,70后占5.9%。來自一線城市的比例為33.0%,來自二線城市的占38.9%,三四線城市的占20.8%,縣城或城鎮的占4.6%,農村的占2.8%。

(編輯:月  兒)


超四成受訪者坦言沉下心讀一本書有點難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