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之所以是哈佛,看完這篇校長發(fā)言你就懂了

  來源:廣西師大新民說[美] 亨利·詹姆斯2019-09-1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查爾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在他接任校長之前,哈佛只是一間偏安一隅的傳統(tǒng)學校,他上任后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哈佛躋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艾略特留給世人最寶貴的財富,除了這間大學,還有對于教育的思考。
      查爾斯·W. 艾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學第21任校長。在他接任校長之前,哈佛只是一間偏安一隅的傳統(tǒng)學校,他上任后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哈佛躋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艾略特留給世人最寶貴的財富,除了這間大學,還有對于教育的思考。

今天教師節(ji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艾略特的一個演講,其中很清晰的闡明了他的教育理念。

1884年2月,艾略特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fā)表了一場演講,后來又將演講稿以《什么是文科教育?》為題全文發(fā)表。[ To be found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 Neilson. ]自從他在1868年為《大西洋月刊》撰寫了題為《新教育》的文章以來,他發(fā)表的任何一篇作品都從未如此清晰地顯示他到底在為大學和中學的什么問題大聲疾呼。它是深諳韜略的作者處心積慮發(fā)表的一份氣勢磅礴的宣言,而且碰巧還為當時教育界的主要形勢提供了有力證明。艾略特將他在19世紀80年代無數(shù)場合或詳盡或簡潔的發(fā)言的主旨都融入這篇演講稿。有鑒于此,仔細研究這篇演講稿,既能澄清歷史事實,又能節(jié)省不少時間。

中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一開始,艾略特便提請聽眾思考一下大學和中學的現(xiàn)狀。他這樣解釋自己的目的:

學生若想最終取得文學學士學位,通常需要經(jīng)過七到十年的課程學習,其中大學四年,中學三到六年。出于我眼下的目的,跨度如此之長的這些課程應當被視為一個整體。我想重點說明的是:第一,為使學生獲得這個倍受重視的學位,中學和大學應該大量開設分量和等級相當?shù)恼n程;第二,在這些開設的課程中,應當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比目前普遍允許的更多的選擇余地;第三,現(xiàn)有的課程必須按照重要程度重新排序。

考慮到這些建議勢必招致那些習慣于現(xiàn)行體制的人物的反感,他進而揭露了這些保守派人士反對意見所依據(jù)的理論。通過追溯經(jīng)典數(shù)學課程的起源,他試圖從側面抨擊那些呼吁回歸傳統(tǒng)的人人對自己的語言和文學普遍“無知到可悲的地步”。最近十年,哈佛一直在努力勸說預科學校給予英語足夠的重視,結果卻收效甚微,致使它撥付的哈佛學院英語課程經(jīng)費,大部分仍被用于基礎階段的語言教學,而且學院目前開設的英語學分課程仍不及拉丁語和希臘語課程的一半。

查爾斯·W. 艾略特

接著,他又指出法語和德語應當享有與古典文學和數(shù)學課程同等的學術地位。他說道:“法語和德語對美國或英國學生的重要性,我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如果不掌握這兩種語言,他們與同時代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將遠遠不及17世紀那些能夠用拉丁語閱讀和說話的學生。因為借助拉丁文,1684年的一名學生能夠直接接觸當時的所有知識?!?

他用一種經(jīng)常激怒附近兄弟院校的就事論事的語氣,轉而提到其中的一所學校:“我想客觀描述一下耶魯學院法語和德語的教學情況。這所大學,不用我說,在美國各大學中處于領先地位。耶魯在錄取新生時對他們的法語和德語水平卻不做任何硬性規(guī)定,而且直到第二學年才開設法語或德語課。在第二學年,德語是必修課,法語是選修課,每周各四學時。到了高年級,學生可任意選修德語或者法語,每周四學時。換句話說,耶魯學院不要求預科學校開設法語或德語課程,不讓學生有機會及時掌握這兩種語言并將其用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習,不讓他們在獲得學位之前有任何機會熟悉德語或法語的文獻資料。難道這還不能有力地證明,我們許多中學和學院的法語和德語的教學每況愈下嗎?”

接下來是歷史?!耙恍┤舜蟾艜氘斎坏卣J為,至少英美歷史能在美國大中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國的一流學院里,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歷史這般倍受尊崇。事實證明,這種想當然的假設是站不住腳的。大多數(shù)的美國學院(總數(shù)接近400所)在新生錄取時都不會對他們的歷史知識有任何要求,甚至根本沒有歷史教師。也許有人覺得只有三流學院才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所以我得說,就連達特茅斯這樣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學院也沒有歷史教師,無論是教授、導師還是臨時教員。而在普林斯頓這類特別優(yōu)秀的學校里,也僅有一位歷史教授,希臘語教授卻多達三位,而這僅有的一位歷史教授除了教歷史課,還要兼政治經(jīng)濟學的課程……某些學院(如哈佛學院)沿用至今的傳統(tǒng)做法,只會使歷史學的卑微處境越發(fā)明顯,它只要求所有的報考學生掌握少量希臘語和羅馬史知識——一個聰明的學生三四天便能將其熟記于心。我們很難說這項要求到底在什么地方最令人吃驚——是他們選擇的題目,還是少得可憐的內容。難道這還不足以表明,歷史這門重要學科沒有在美國教育領域占據(jù)一席之地?”

他繼而又為他所說的“政治經(jīng)濟或公共經(jīng)濟學”發(fā)出呼吁:“只要我們想一想未來幾代人必須應對的工業(yè)、社會和政治問題有多可怕,雖說平等思想已普遍為人接受,可不平等的狀況卻日益加?。幌胍幌胛覀兊娜丝谡豢煽咕艿爻始ぴ鲋畡?,盡管種種跡象表明這種激增有損人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想一想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正變得越來越復雜,而官員的執(zhí)政能力似乎沒有相應提高;想一想我們自由的體制如何讓民眾應對特別棘手的經(jīng)濟難題,諸如關稅、匯率、金融、國內外貿(mào)易和稅收發(fā)生率等問題——我們很難不認識到向大量的美國學生提供足夠的條件,以便于他們掌握現(xiàn)今所有的經(jīng)濟學知識,這本身是多么重要。”艾略特又將哥倫比亞學院和布朗大學納入反面典型之列,他反問道:“眼看一門對我們這代和未來幾代人極其重要的學科受到如此輕視,人們不禁大聲疾呼, 本國的年輕人接受教育,到底是為了投身于20 世紀還是17 世紀的工作?”

他最后提到自然科學時,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有話要說——針對古典課程的倡導者熱衷于強調的一個方面,即學業(yè)所要求的學科價值或發(fā)展價值:“16世紀的所有課程都是人文課程,我到目前為止討論的都是通過書本學習的課程,但是自然科學的學習不應通過書本而應通過實物……學習自然科學的學生要仔細檢驗、觸碰、稱量、測量、分析、解剖和觀察實物。通過這些做法,他的觀察和判斷能力得到訓練,養(yǎng)成觀察物體的出現(xiàn)、演變和發(fā)展過程的寶貴習慣,如同獵手和藝術家,他們利用廣闊的視野和準確的判斷力觀察自然物體。他精通某一自然領域的許多知識,掌握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我們這個時代,一位真正的學者無論研究印第安箭頭、楔形碑文,或是沙石上的動物足跡,他秉持的都是同一種精神,盡管它們分屬考古學、語言文獻學和古生物學這三類不同的學科……我認為,那種已經(jīng)給整個科學界帶來全新的精神和更好的方法,并且給文明注入新力量和無限資源的新興科學,應該被納入人文科學的領域。我還認為,適合培養(yǎng)神職人員的學科,雖然不同于目前主要用于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那些學科,也應在完全等同于學術課程的前提下被納入課程體系?!?

“15世紀的人,”他補充道,“利用當時最佳的智慧道德素材……形成他們所說的人文學科體系?!彼麄兊淖龇ǚ浅C髦?。每一個新時代都應效仿。

哈佛?;?

即使艾略特列出的人文學科被悉數(shù)采納,那也顯然不可能將它們全都拿來要求每一個學生。我們再也不可能將教育過程設想為按順序排列的若干學科,課程應有充分選擇的余地,我們必須正視“選課”一詞預示的方法問題。于是艾略特進而指出,眼下依然盛行的必修課體系甚至無法使學生掌握拉丁語和希臘語,盡管它竭力阻撓其他學科及早起步,或擴大影響以形成自己的實力。結果,大學生只能通過一本教材學習玄學理論,通過短期講座課程學習物理,通過三流作者編纂的小冊子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他懇求道,務必讓學生有機會徹底掌握某一門學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應該讓學生盡早做出取舍。

于是,他提出最后一個也是最有爭議的問題:中學和大學各門課程的理想排序。童年是學習語言的最佳階段,中學應開設法語、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課程。不過,中學選擇的任三門語種都必須滿足大學的入學要求。中學還應開設“英語和基礎數(shù)學課,采用適當?shù)姆椒ń淌谝恍┗A自然科學知識,并且開設英國和美國歷史課”,而不是將歷史課留到大學開設。至于這些課程在中學應該怎樣排序,艾略特依據(jù)被他視為基本的一條原則做出回答。如果需要對這幾種語言確定先后次序,那就從最容易的語言開始,將難度最大的放在最后。“不管是教育還是其他事情,我都信奉這樣一條原則。如果讓我教一門語言,我將采用現(xiàn)有最便捷的教學方法, 并且從學生語言學習的最佳年紀開始為他們授課?!奔偃缭谀骋凰袑W,教德語的老師循循善誘,拉丁語教師卻顯得刻板生硬,那么艾略特多半會建議學生先學德語。

有人認為應該迫使學生通過懲戒性的學習方法嘗到苦頭,早年讀本科時他就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今更是將其視為無異于迷信的謬論。“在我看來,評判任何一門學科或培訓是否合理的唯一依據(jù),就是看它最后能否達到其合理的目標。如果我們讓某個學生將自己一生中最善于學習的幾年光陰,全都耗費在一門他永遠無法達到其目標的科目上—— 倘若他把這幾年用于學習另一門課程,將學有所成——這不僅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對個人的一種侮辱。這便是大中學校所有文科課程應該有選擇余地的主要原因。一項沒有兼顧能力和趣味差異的智力訓練,方向上必然有誤,因此可以說教育必須堅持多樣性而不是統(tǒng)一規(guī)定?!敝档米⒁獾氖?,這并不等于說,一個學生可以隨意逃避任何一項令他不快的學習任務,或是他在懶得學習時應該及時玩耍。將這種錯誤思想歸咎于艾略特是很荒唐的,因為他從不持有類似的觀點,而且一向律己甚嚴。然而,人們經(jīng)常指責他對此類觀點過于縱容。節(jié)省精力的藝術,是一門彌足珍貴且很難踐行的藝術。他主張教育界應當像其他領域一樣不斷踐行這門藝術。

最后,艾略特談到另一個問題,讀者不久將意識到,這是他認為需要時常強調的一個問題:只要我們不想讓教育蒙受恥辱,就應不斷對它進行調整,使其符合時代的精神和利益。如果不遵循這條原則,一個社會便無法達到或保持較高的文化水準。據(jù)他觀察,在美國從事諸如法律、醫(yī)藥、新聞、科學、公共服務和產(chǎn)業(yè)領袖等智力工作的大多數(shù)人,接受的不是人文教育。這可能同美國社會開拓性的環(huán)境有一定關聯(lián),但他認為這同樣歸咎于中學和大學課程的過時陳舊?!叭绻笾袑W校拒絕承認,在許多文化人眼里與校方大力倡導的其他任何學科同等重要的語言、文學和自然科學是人文學科,從而阻止他們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就會對他們自身以及他們應當為之效力的國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接著,他在闡明了這一論點的全部含義后總結道:“逼迫一代代學生勉強接受若干學科或若干項智力訓練,這不是大學的職責所在,它們無法謹慎地履行這一職責,尤其是在這些學校得不到正統(tǒng)教會或貴族階層支持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如果遭受壓制,一代代人將很容易與大學無緣?!笨吹竭@里,一些讀者也許會說,艾略特忽視了一個能夠成立,且一旦成立便相當重要的區(qū)別。他一開始談的是從中學、學院再到文科學士學位的課程,現(xiàn)在突然轉而提到“大學特定的職責”。但是,學院和大學的職責難道可能沒有區(qū)別嗎?難道學生無須接受專門的智力訓練即可獲得學位嗎?這些問題容易引起激烈的爭論。

然而,如果我們陷于爭論,勢必忽視問題的關鍵。艾略特是在1884 年說的這番話,當時美國的大學數(shù)量還沒有遠遠多于學院。許多自詡大學的教育機構充其量只是學院而已。他雖然借用當時流行的稱呼,卻沒有改變自己所持的立場。他其實很愿意改用“學院”一詞。

從艾略特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fā)表的演講中不難推測,他在哈佛的教授討論會、中學教師會議和新英格蘭學院早期代表會議上具體提出了哪些觀點。即使是在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上也充滿了許多障礙。

哈佛經(jīng)典叢書

首先,如同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當時的學院教師都是保守思想的忠實擁躉。學院無法增加現(xiàn)代語言和歷史在入學考試中的分量,除非它或是加大兩門課程試題的難度,或是悄悄降低古典文學所占的分量。但這兩種方案遭到所有學院和許多中學教師的激烈反對。同樣,如果類似的若干所學院,比如東北部地區(qū)得到財政資助的諸多學院中的一所有出格之舉,許多中學往往會完全無視這所學院特有的標準,而是按照其他院校的入學要求培養(yǎng)本校學生??墒沁@些學院甚至還沒有在這普遍提高的事業(yè)中習慣于采取一致行動。它們過于注重和堅持自己的傳統(tǒng)風格,傾向于獨立參與競爭,或者更準確地說,獨立參與這場吸引學生和附屬于自己的衛(wèi)星中學的競爭。

介于文法學校和學院之間的是自主運營的中學,以及那些得到稅收支持,并由市縣政府依照多種多樣的標準加以制約的中學。在許多中學里,名義上負有管理職責的董事會或委員會將所有事務交由教師裁決。其中一部分是拉丁語學校,其他的高級中學無法為學生開設相應課程,以便他們達到人文學院古典文學的所有入學要求。東部的學院總體上完全不受州政府的控制,各州也不同于它們下轄的各市,從未試圖徹底控制中等教育。美國沒有那種類似法國和德國公共教育部的管理機構。簡言之,美國既沒有建立能夠使每個年級的學生達到公認的畢業(yè)等級的中學教育體系,也沒有建立一個旨在強制實施統(tǒng)一入學要求的學院教育體系。美國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循序從文法學校升入適合自己的學院。

因此,只有通過一次次會議的討論、辯論、建議及最后達成的共識,才能逐步建立秩序和確定標準。然而,議論和采取行動的可能性畢竟有限。像哈佛這樣的學院,有權對自己的新生錄取做出規(guī)定,從而對中學施加壓力。此外,它還能對其他學院造成間接的影響。因此,學院新生入學要求的具體定義成了中學改革運動中具有很高戰(zhàn)術價值的關鍵一環(huán)。究竟在哪個階段這些學院才會認為自己必須啟動改革工作呢?我們現(xiàn)在大概會覺得這是一件不幸的事,人們當時居然任由學院的入學考試對整個教育體系的確立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不過我們只是在事后才這么想。19世紀最后30年間,有關人士圍繞入學要求展開了無休止的磋商,他們?yōu)榻⒅刃蚝痛_定標準而付出的這種努力,在其本身的目的上極具建設性。

艾略特完全相信自由表達不同觀點的民主做法切實可行,他堅持認為只有通過妥協(xié)、折中并達成共識才能促使工作取得進展。因此在他看來,建立秩序和確定標準的方法值得稱道,又不可或缺。他說他僅僅是想吸引人們注意當今社會的一些需求時,大概也是出于謙遜的本意。他情愿相信,任何一位改革的先行者,可能一貫都很看重頗有遠見的建議、坦率的批評和耐心的磋商。公正地說, 他本人在這些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許無人可及。事實上,他也往往言出必踐。如果他的“吸引注意”常常引發(fā)爭議,這就是此種說法令人難忘的一個原因。

美國歷史、英國文學和自然科學最終成為美國中學的主要課程。語言學習也依照艾略特的提議進行了改革。如今的課堂教學不再試圖保持其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而是更多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著眼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有鑒于此,艾略特說過的許多話今天看來似乎并不新鮮。

19 世紀后50 年的各項改革并非出自艾略特的一己之力,他也沒有掀起遍及全國巨大改革浪潮。但在一個又一個的關鍵時刻,他用清晰的語言及時闡述自己的觀點,推動并預見變革。他在當時的各場教育改革運動中居領導地位,靠的并不是觀點的新穎獨到——他的觀點并無奇特之處,而是他的見識通常比大多數(shù)人超前10 到20 年。

本文摘選自《他締造了哈佛》

《他締造了哈佛:查爾斯·W.艾略特傳》

著者:[美] 亨利·詹姆斯
                               (編輯:紅研)


    《科學導報今日文教》征稿可發(fā)新聞、學術論文、課題研究、講座、學生作文、書畫、攝影作品、傳記、專家、企業(yè)專訪、廣告軟文等,歡迎投稿,。國內統(tǒng)一刊號:CN370016,郵發(fā)代號:23139  電話:010-89456159 微信:15011204522  QQ1062421792

    哈佛之所以是哈佛,看完這篇校長發(fā)言你就懂了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