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一審宣判 聲音被AI化出售獲賠25萬元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作者:桑雪騏2024-04-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AI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在進行音畫素材創(chuàng)作時有了更加豐富的音色選擇。但是,當人們在各類音源中挑選自己心儀的音色時,卻想不到其中可能存在侵權“聲音”。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桑雪騏)AI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在進行音畫素材創(chuàng)作時有了更加豐富的音色選擇。但是,當人們在各類音源中挑選自己心儀的音色時,卻想不到其中可能存在侵權“聲音”。4月23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開庭宣判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明確認定在具備可識別性的前提下,自然人聲音權益的保護范圍可及于AI生成聲音。AI生成聲音可識別性的認定應綜合考慮行為人使用情況,并以相關領域普通聽眾能否識別作為判斷標準。

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一審現場。資料圖片

當下,互聯網、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聲音的記載、利用與傳播的方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聲音與人格的關聯變得愈發(fā)緊密,聲音的利用價值愈發(fā)凸顯?!睹穹ǖ洹返谝磺Я愣龡l規(guī)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的保護,明確將聲音權益作為特殊的人格利益予以保護。但隨著AI語音合成技術的廣泛應用,聲音被收集、合成、制作、模仿甚至篡改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聲音權益的保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據了解,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師,發(fā)現他人利用其配音制作的作品在多個知名APP廣泛流傳。這些作品中的聲音來自于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運營的平臺中的文本轉語音產品,用戶通過輸入文本、調整參數,可實現文本轉化成語音的功能。

原告表示,曾接受被告二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的委托錄制錄音制品,被告二為錄音制品的著作權人。后被告二將原告為其錄制的錄音制品的音頻提供給被告三某軟件公司,允許被告三以商業(yè)或非商業(yè)的用途使用、復制、修改數據用于其產品及服務。被告三僅以原告錄制的錄音制品作為素材進行AI化處理,生成了涉案文本轉語音產品并在被告四上海某網絡科技公司運營的云服務平臺對外出售。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與被告五北京某科技發(fā)展公司簽訂在線服務買賣合同,由被告五向被告三下單采購,其中包括了涉案文本轉語音產品。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采取應用程序接口形式,在未經技術處理的情況下,直接調取并生成文本轉語音產品在其平臺中使用。

原告主張,被告的行為已經嚴重侵犯了其聲音權益,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被告三某軟件公司應立即停止侵權、賠禮道歉,5被告應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精神損失。

法院審理認為,自然人聲音以聲紋、音色、頻率為區(qū)分,具有獨特性、唯一性、穩(wěn)定性特點,能夠給他人形成或引起一般人產生與該自然人有關的思想或感情活動,可以對外展示個人的行為和身份。自然人聲音的可識別性是指在他人反復多次或長期聆聽的基礎上,通過該聲音特征能識別出特定自然人。利用人工智能合成的聲音,如果能使一般社會公眾或者相關領域的公眾根據其音色、語調和發(fā)音風格,關聯到該自然人,可以認定為具有可識別性。

本案中,因被告三某軟件公司系僅使用原告?zhèn)€人聲音開發(fā)涉案文本轉語音產品,而且經當庭勘驗,該AI聲音與原告的音色、語調、發(fā)音風格等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夠引起一般人產生與原告有關的思想或感情活動,能夠將該聲音聯系到原告本人,進而識別出原告的主體身份。因此,原告聲音權益及于涉案AI聲音。

法院判定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被告三某軟件公司向原告賠禮道歉,被告二北京某文化傳媒公司、被告三某軟件公司向原告賠償損失共計25萬元。

“《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明確參照適用肖像權的形式保護自然人的聲音,體現了對人格權益全面尊重和保護的立法精神。”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趙瑞罡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AI技術在各領域廣泛應用,由AI技術引發(fā)的侵害人格權糾紛日漸增多,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了如“利用AI陪伴軟件侵害人格權案”等典型案件。值得注意的是,聲音作為一種人格權益,具有人身專屬性,任何自然人的聲音均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對錄音制品的授權并不意味著對聲音AI化的授權,未經權利人許可,擅自使用或許可他人使用錄音制品中的聲音構成侵權。

(責任編輯:土火)


全國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一審宣判 聲音被AI化出售獲賠25萬元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