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現象持續(xù)出現,文旅和影視協(xié)同發(fā)展效應日益突出。
《去有風的地方》《繁花》《我的阿勒泰》《玫瑰的故事》等影視劇熱播,帶火了拍攝地或劇中故事發(fā)生地的旅游業(yè)。
熒屏觀眾轉化為線下游客,流量變“留量”。
日前,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chuàng)作大會影視文旅論壇在京舉行。論壇圍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題,探討影視文旅深度融合的場景與機遇,深化影視與文旅產業(yè)合作,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要素跨區(qū)域、跨領域、跨行業(yè)合作創(chuàng)新、賦能發(fā)展。
看完一個動人的故事還不夠,為什么我們還偏要去一場“有故事的旅行”?
影視作品和現實生活形成了互文和轉譯
在影視文旅論壇上,《繁花》制片人黃星介紹,該劇播出后,關于上海的熱搜居高不下,劇集的取景地上海和平飯店的旅游熱度飆升了415%,旅游平臺上線了多條跟團線、私家游、一日游產品。劇中“排骨年糕”的搜索量也“水漲船高”,一度在外賣平臺增長了670%,帶動了旅游餐飲業(yè)的消費。
“我想任何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都應該是直指人心的?!斗被ā芬陨虾_@座城市為背景,重現了那段時期上海市民的心靈史,展現了在時代變革中那些百姓的勤奮與堅韌、浪漫與奮斗、智慧與深情,這可能是《繁花》能夠有一點成績的原因。我也引用導演的一句話‘沒有大時代的加持,阿寶也成為不了寶總’?!秉S星說。
“影視作品和現實生活恰好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互文和轉譯?!鼻迦A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說。
張錚提到,如今人們傾向于進行“目的性旅游”,而不是從前的“目的地旅游”。“我們會選擇要度假,要親子游,要爬山下海,而‘我要到某一個地方’這種說法變得越來越少了”。
詩和遠方,如何在影視和文旅的深度融合中實現“互文和轉譯”?
張錚說,無論是游覽還是欣賞文藝作品,人們追求的是“一種持續(xù)不間斷的、深度的心流體驗”,獲得內心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而影視作品的“故事感”和“生活感”,可以讓我們深度共情人物的命運,并置于某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年代氛圍中。
張錚指出,影視人物的命運令觀眾產生代入感、共鳴,觀眾自然想去跟進這些人物背后的生活,從而與其相關的所有場所、氛圍都產生深度共情。影視作品讓文旅消費者能夠很好發(fā)現“另外一種生活”。人們可以通過影視濾鏡,去探索一個地方的風貌和歷史,了解當地人的生活。
“從行動的角度看,我們看到文旅消費者可以‘走入’消費的場景之中。他們進入到消費場景,就可以將‘目的地旅游’和‘目的性旅游’進行深度融合?!睆堝P說。
對原IP進行衍生和轉化,“二創(chuàng)”助力文旅和影視融合
《玫瑰的故事》有一句在網上熱度極高的經典臺詞:“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北京到底有誰在啊?”
社交網絡上,網友們紛紛搞起了“二創(chuàng)”短視頻,通過“北京到底有誰在”這句轉場畫面,介紹了很多北京著名景點和美食,甚至還以京劇為背景音呈現文旅亮點,突出一個主題:“我偏要去北京!”
此次影視文旅論壇發(fā)布和推介了多個劇集項目,其中既有正在熱播、帶動國慶假期當地旅游人次及搜索量上漲的《大海道》《日光之城》,也有即將播出的《國色芳華》《我們的河山》《清明上河圖密碼》《燦爛的風和?!贰镀迨俊贰侗煅┑亍贰吨楹熡衲弧返刃聞?。這些作品的取景地覆蓋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今天的中國旅游正在整體性進入影視思維的時代,希望讓游客能夠入戲,不出戲,讓游客成為一段故事的主角?!敝袊糜螀f(xié)會副秘書長葛磊提出,影視和旅游最大的共性就是“造夢”,人們會希望在有限的一生當中去體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而且要成為主角。
葛磊現場呼吁影視劇編劇們“不光在屋子里寫劇本,也能走到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去”?!懊恳粋€地方,每一個秘境,每一個小城,每一個鄉(xiāng)村,都有它獨一無二的故事和氣質,能夠幫助你們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劇情?!彼f。
影視劇作品中故事發(fā)生的場景深深吸引著觀眾,在張錚看來,脫離影視劇原本文本的“二創(chuàng)”,對影視和文旅的融合也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張錚表示,在具體的文旅場景中,大家的體驗已經不僅僅是“復制”影視劇本身的場景、情節(jié)、橋段,而是進行創(chuàng)新,對影視提供的IP進行衍生和轉化。
近日,山東一個景區(qū)推出了“跟著團長打縣城”沉浸式影視體驗項目,火爆出圈。據媒體報道,該項目的靈感來源是經典影視劇《亮劍》中“李云龍攻打平安縣城”的橋段。
張錚認為,這就是一種深度的“角色沉浸”——既脫胎于影視作品,又和文旅深度結合。
影視和文旅相結合,如何獲得長久發(fā)展?
張錚提出3點建議:一是要“融內容”,將鮮明的地方風物挖掘出來,融入影視作品中,進而推動地方的文旅產品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二是“扎根基”,讓當地的居民和外地的游客同時獲得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優(yōu)服務”,提升本地文旅產業(yè)服務能力,讓更多旅游目的地“強化實力、強化創(chuàng)意”。
張錚認為,需要更多文化領域工作者一起努力,進一步健全地方的數字化文化旅游產品體系,讓更多地方文化要素有條件、有能力融入文旅產品,融入影視精品中。
(編輯:月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