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非腦細胞也有學習和記憶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劉霞2024-11-1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劉霞)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和記憶通常只與大腦和腦細胞有關。但美國紐約大學科學家發(fā)現(xiàn),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同樣具備學習和記憶能力。這項研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劉霞)人們普遍認為,學習和記憶通常只與大腦和腦細胞有關。但美國紐約大學科學家發(fā)現(xiàn),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同樣具備學習和記憶能力。這項研究為揭開記憶的神秘面紗提供了新視角,也有望為提升學習能力以及治療記憶相關疾病開辟新途徑。相關論文發(fā)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

  利用神經科學領域的“集中—間隔學習效應”,即間隔學習相較于集中學習更能加深記憶,研究人員對兩種非腦細胞進行了不同模式的化學信號刺激,模擬了大腦神經接收神經遞質的過程,并觀察了非腦細胞對這些化學信號的反應。這兩種非腦細胞一種來自神經組織,一種來自腎組織。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為了回應信號刺激,這些非腦細胞開啟了一個“記憶基因”。當腦細胞檢測到信息模式,并重組其連接以形成記憶時,也會開啟這一基因。為了更直觀地監(jiān)測這些非腦細胞的記憶和學習過程,研究人員對這些細胞進行了改造,使其產生一種能發(fā)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指示記憶基因何時開啟或關閉。

  結果顯示,非腦細胞能識別化學信號脈沖的重復模式。當脈沖以間隔方式發(fā)送時,它們開啟“記憶基因”的效果比單次發(fā)送時更強,持續(xù)時間也更長,這與大腦神經元在學習過程中的“集中—間隔學習效應”異曲同工。

  研究人員表示,這表明從間隔重復中學習的能力并非腦細胞獨有,可能是所有細胞的基本特性。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為研究記憶開辟了新途徑,或許還具有潛在的健康效益??茖W家們有望在此基礎上,研發(fā)出增強學習能力的好方法,以及治療記憶問題的新療法。

  研究人員強調,未來人類需要像對待大腦一樣對待自己的身體。例如,人們可利用胰腺對過去飲食模式的記憶,來保持健康的血糖水平;重視癌細胞對化療模式的記憶等。

(編輯:月兒)



人體內非腦細胞也有學習和記憶能力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