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獨樂寺

2025-05-0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獨樂寺位于薊縣縣城內,相傳始建于唐,后經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現存遼代建筑尚有山門及觀音閣兩處,今存之建筑的木構部分為當時所建的原物。觀音閣位于山門以北,重

獨樂寺位于薊縣縣城內,相傳始建于唐,后經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現存遼代建筑尚有山門及觀音閣兩處,今存之建筑的木構部分為當時所建的原物。 

天津獨樂寺

觀音閣位于山門以北,重建于遼統和二年,面闊五間(20.23m),進深四間八椽(14.26m)。外觀2層,有腰檐、平坐;內設三層(中間有一夾層)屋頂為九脊殿式樣(清稱歇山頂)。這座建筑 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設兩層圍廊,空間構思獨特。臺基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臺。平面為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殿堂”結構中的“金廂斗底槽”式樣,并在二層形成六邊形的井口,以容納16m的遼塑11面觀音像。

天津獨樂寺

柱子僅端部有卷殺,并有側腳。上、下層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構造方式。由于上層和夾層的檐柱收進約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穩(wěn)定感。位于底層斗拱以上和平坐樓板以下的夾層,在柱間施以斜撐,加強了結構的剛度,它經受了千年來多次地震的考驗,證明結構是合理的。

天津獨樂寺

斗拱的種類有24種。上檐柱頭輔作(斗拱)雙抄雙下昂,昂尾壓在草栿之下。補間輔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駝峰。

天津獨樂寺

梁架明栿及草栿兩部分,仍用叉手托腳。大部天花用平闇,僅當心間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觀音閣及山門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點,則為其與敦煌壁畫中所見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畫所見殿閣,或單層或重層,檐出如翼,斗拱雄大。而閣及門所呈現象,與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與宋式亦大異,而與唐式則極相似。熟悉敦煌壁畫中凈土圖(第二十三圖)者 ,若驟見此閣,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極樂世界矣。

天津獨樂寺

其外觀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結構制度,仍屬唐式之自然結果。而其結構上最重要部分,則木質之構架—建筑之骨干—是也。其構架約略可分為三大部分:柱,斗拱,及梁枋。

觀音閣之柱,權衡頗肥短,較清式所呈現象為穩(wěn)固。山門柱徑亦如閣,然較閣柱猶短。至于閣之上中二層,柱雖更短,而徑不改,故知其長與徑,不相牽制,不若清式之有一定比例。 此外柱頭削作圓形(第二十六圖),柱身微側向內,皆為可注意之特征。

天津獨樂寺

斗拱者,中國建筑所特有之結構構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與柱間之過渡及聯絡,蓋以結構部分而富有裝飾性者。其在中國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猶order之于希臘羅馬建筑; 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筑制度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order之影響歐洲建筑,至為重大。

天津獨樂寺

唐宋建筑之斗以結構為主要功用,雄大堅實,莊嚴不茍。明清以后,斗拱漸失其原來功用 ,日趨弱小纖巧,每每數十攢排列檐下,幾成純粹裝飾品,其退化程度,已陷阱底,不復能下矣。觀音閣山門之斗拱,高約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輕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結構,與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種別之多,尤為后世所不見。蓋古之用斗拱,輒視其機能而異其形制,其結構實為一種有機的,有理的結合。如觀音閣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頭,或轉角,或補間,內外上下,各各不同(注二),條理井然。各攢斗拱,皆可作建筑邏輯之典型。 都凡二十四種,聚于一閣,誠可謂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天津獨樂寺

觀音閣及山門上梁枋之用法,尚為后世所常見,皆為普通之梁,無復雜之力學作用。其與后世制度最大之區(qū)別,乃其橫斷面之比例。梁之載重力,在其高度,而其寬度之影響較?。唤窨茖W造梁之制,大略以高二寬一為適宜之比例。按清制高寬為十與八或十二與十之比,其橫斷面幾成正方形。宋《營造法式》所規(guī)定,則為三與二之比,較清式合理。而觀音閣及山門 (遼式)則皆為二與一之比,與近代方法符合。豈吾儕之科學知識,日見退步耶!

天津獨樂寺

其在結構方面最大之發(fā)現則木才之標準化是也。清式建筑,皆以“斗口”(注三)為單位,凡梁柱之高寬,面闊進梁之修廣,皆受斗口之牽制。制至繁雜,計算至難;其“規(guī)矩”對各部 分之布置、分配,拘束尤甚,致使作者無由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能力。古制則不然,以觀音閣之大, 其用材之制,梁枋不下千百,而大小只六種。此種極端之標準化,于材料之估價及施工之程序上,皆使工作簡單。結構上重要之特征也。

觀音閣天花,亦與清代制度大異。其井口甚小,分布甚密,為后世所不見。而與日本鐮倉時代遺物頗相類似,可相較鑒也。

天津獨樂寺

閣與山門之瓦,已非原物。然山門脊飾,與今日所習見之正吻不同。其在唐代,為鰭形之尾 ,自宋而后,則為吻,二者之蛻變程序,尚無可考。山門鴟尾,其下段已成今所習見之物, 而上段則尚為唐代之尾,雖未可必其為遼原物,亦必為明以前按原物仿造,亦可見過渡形制 之一般。磚墻下部之裙肩,頗為低矮,只及清式之半,其所呈現象,至為奇特。山西北部遼物亦多如是,蓋亦其特征之一也。

天津獨樂寺

觀音閣中之十一面觀音像,亦統和重朔,尚具唐風,其兩傍侍立菩薩,與盛唐造像尤相似, 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遺例也。

此二者俱屬事實 ,亦只為寺創(chuàng)建之時,或其歷史中之一段。至于今日尚存之觀音閣及山門,則絕非唐構也。

天津獨樂寺

薊人又謂:獨樂寺安祿山誓師之地?!蔼殬贰敝?,亦祿山所命,蓋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云。薊城西北,有獨樂水,為境內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 抑二者皆為祿山命名也。

寺之創(chuàng)立,至遲亦在唐初。(文字來源于百度,圖片為李月拍攝于2025年5月4日上午。)

(編輯:月兒)


天津獨樂寺


 

相關閱讀: 獨樂寺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