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歡案改判并非屈服于公眾情緒

  來源:北京時間“銳評”梁千里2017-06-2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2017年6月23日9時00分在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第22審判庭公開宣判上訴人于歡故意傷害一案。在判決書中,法院裁定于歡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本文約1101字,閱讀需2分鐘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消息,2017年6月23日9時00分在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第22審判庭公開宣判上訴人于歡故意傷害一案。在判決書中,法院裁定于歡犯故意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這個結果,顯然跟一審判決的的無期徒刑相比輕了許多,然而依然認定了于歡的捅人行為為犯罪,于是有人懷疑:這是不是一次司法屈服于輿論或者法院為了保護下級面子做出的折中方案?

對比,北京時間“銳評”(微信ID:Btimelun)認為,這并非什么折中方案,而是否定了一審中的認定錯誤,依照事實和法律做出的判決。

判斷一起案件是否公正、合法,不能僅憑對最后的判決結果比較,而要看判決本身是否符合程序法的要求,是否對各方訴訟意見進行了開放和審核。

從程序上看,山東高院按照《刑事訴訟法》流程進行二審審理,所列證據(jù)及訴訟請求中,既有于歡及其辯護人的意見,也有出庭檢察院的意見,同時也有被害人及其辯護人的意見。這并不是像有些人說的“被輿論綁架”,整個過程公開透明,依法依規(guī)。

而從于歡案的爭論看,關鍵點其實并不在于事實層面有多大爭議,訴訟各方、公眾、媒體對于于歡刀捅導致他人受傷、死亡的事實基本認同,而是對于其行為是否認定為“防衛(wèi)”則產(chǎn)生了分歧,這也是對一審判決持有不同意見的邏輯起點。對于這一點的認定,決定了整個案件的爭議結論,根本就“無中可折”。

認為一審過重的人,顯然是認同于歡行為是“防衛(wèi)”的,但即便在此意見中,對于于歡是“正當防衛(wèi)”還是“防衛(wèi)過當”也同樣存有爭議,從而又派生出來了“無罪”和“罪輕”的兩種判決期待;而不認同于歡行為屬于“防衛(wèi)”的,自然是期待維持一審原判。

而在二審判決中可以看到,一審判決關于“不存在正當范圍意義上的不法侵害”被徹底否定,因此一審判決被認定為“認定事實不全面,部分刑事判項適用法律錯誤,量刑過重,依法應予改判”。這實際上回應了公眾對于歡案最大爭議的部分,絕非所謂的“折中”。

至于量刑部分,則充分參考了各方意見,從事實中找到適用法律的依據(jù)。以是否自首為例,二審是通過多種證據(jù)證實“于歡在民警要求其交出兇器時拒絕”的事實基礎上,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做出的“不屬于自首”認定。

綜上所述,此次二審判決既沒有存在所謂的“護短”、“包庇”,對關鍵問題的回避;也沒有因為媒體的報道或者公眾輿論的情緒,就徹底放棄對于歡犯罪行為的認定;而是單純依據(jù)事實和法律對案件進行了改判。

同時應該看到,對于于歡案的關注,不論是司法系統(tǒng)還是媒體、公眾,在激烈的公開爭論中都經(jīng)受了一次洗禮,不僅僅在于如何認定一起案件中是否存在“防衛(wèi)”,同時對于案件公開討論、法治思想傳播、司法輿論監(jiān)督的探討都有重要意義,那么這次改判可以說是一次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改判了。

(編輯:宇強)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wǎng)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wǎng)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wǎng)",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wǎng)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