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差別只在迷悟之間
1.聰明的爭議
聰明很好嗎?語云:“聰明反被聰明誤!”三國時代的楊修,因自持聰明,恃才傲物,最后反招來殺身之禍;東吳的田豐,力勸袁紹不要對曹操正面作戰(zhàn),袁紹不聽,將之打入大牢,出兵后果真大敗,牢中的田豐一聽,說:“我命休矣!”人曰:“你勸諫得對,袁紹一定會放了你?!碧镓S說:“我素知袁紹為人心胸狹窄,我說錯了,他或許可以容我;我說對了,他必定不肯容我?!碧镓S的聰明,不但沒有為他帶來官運(yùn)亨通,反而冤死獄中。
蘇東坡說:“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边@雖然是蘇東坡對當(dāng)朝的諷刺,但也說明,一個人徒有聰明才智,如果沒有培養(yǎng)福德因緣,也是很難立身處世!
2.宏觀與微觀
維摩居士的丈室雖小,它能容納三萬八千多作獅子座椅,能接待萬千的菩薩羅漢,就等于佛陀看整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羅果,這就是宏觀。諸葛亮在隆中的時候,劉玄德前去訪顧請教,所謂“隆中對”,諸葛亮道出三國分治的遠(yuǎn)景,這就是宏觀。
從一片云朵可以知道天氣的變化;從一粒米可以看出農(nóng)夫的汗水和辛苦;從一沙一石可以看出三千大千世界;從袈裟的一角可以看出佛像的金容慈悲;從樹木花草的成長,可以見到大自然無限生命的機(jī)能。
所謂“見到一切諸法的成就,就能見到因緣”,這是微觀;“見到緣起,就能見佛”,這是宏觀。乃至“須彌納介子;介子藏須彌”,就是宏觀;“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就是微觀。
3.低頭
有一個人問一位哲學(xué)家:“從地到天有多高?”哲學(xué)家回答:“三尺高!”“為什么這么低呢?我們?nèi)瞬欢奸L得至少有四尺、五尺、六尺高嗎?”哲學(xué)家回答:“所以,你超過三尺高的人身,要在天地間立足,便要懂得低頭!”
這段話實在深富人生哲理!古代的儒家,學(xué)子入學(xué),先教你叩頭拜師;佛教的信者,信佛要先禮拜。甚至朋友相交,也要點頭敬禮。一個人如果不和人接觸,隨你長得有多高,隨你如何昂昂乎不可一世;但是假如你要和人接觸,你就不需要低頭、謙卑。
在佛教里,關(guān)于低頭還有另外的解釋,所謂“照顧腳下”,意指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要把路走好。
4.抵制誘惑
世間上,到處充滿了誘惑;抵制誘惑,才能成長。夏娃和亞當(dāng)不就是因為經(jīng)不起一顆蘋果的誘惑,才犯下了罪業(yè);佛陀的弟子須提那本來已經(jīng)出家了,但是回家的時候,經(jīng)不起妻子的誘惑,做出和修行不相應(yīng)的事情,所以讓佛陀有了制戒的因緣。儒家的修身養(yǎng)性,主要的也是要讓人有不受誘惑的力量。
世間上到處都是誘惑。金錢的誘惑、名位的誘惑、愛情的誘惑,甚至于甜言蜜語的誘惑、富貴榮華的誘惑。這個世間上,五欲象個大磁鐵,誘惑你、吸引你,成為他的俘虜;你不想受它的誘惑,你就得有另外一套抵制的力量。
誘惑看起來是從外面而來的,眼見得紅男綠女,萬種風(fēng)情;耳聽的靡靡之音,耳聞輕柔淡雅的香味,還有那輕柔溫暖的感觸,甚至一些刺激嗜好的食品,所謂財、色、名、食、睡的繩索,就會把自己緊緊地捆綁起來。人不能怪外境的誘惑,這是因為自己的內(nèi)心無力,所以才抵制不了外境的誘惑。
飛蛾投火,春蠶作繭,色不迷人人自迷,這一切都是因為沒有抵制的力量,所以才在誘惑下喪失了生命。
(編輯: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