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更靠譜?我國科普處于怎樣的階段

  來源:央視網復興論壇hunny1232016-09-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刷新越來越快。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形式的科普工作已漸漸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科協(xié)等機構開始嘗試更多元、新潮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科普產業(yè)化步伐依然緩慢,科普也需要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參與,以構建起更加立體、全面的科普體系。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刷新越來越快。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形式的科普工作已漸漸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科協(xié)等機構開始嘗試更多元、新潮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科普產業(yè)化步伐依然緩慢,科普也需要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參與,以構建起更加立體、全面的科普體系。

  9月17日,主題為“創(chuàng)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的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拉開帷幕。我國科普事業(yè)正處于怎樣的階段,如何適應公眾需求的變化,科普產業(yè)化又該如何破題?讓我們聽聽中國科協(xié)相關負責人、科普專家的思考。

  形式變多

  PPP模式、“互聯網+”,科普工作不再是科協(xié)等機構的“單打獨斗”

  一組數據揭示出我國科普事業(yè)近年來的進步。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縮小了與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公民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3.4%,比2010年提高了1倍多;我國公民科普設施的利用情況與美國大致相當……

  改變正在發(fā)生。以科協(xié)為例,中國科協(xié)相關負責人說,科協(xié)在推進科普工作上做了不少探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此前的“自己干”到組織帶動相關部門、社會各界“一塊干”,逐漸向科普工作的平臺、樞紐轉型;二是積極擁抱互聯網,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改造、提升傳統(tǒng)科普工作方法。

  2014年,中國科協(xié)啟動了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和“互聯網+科普”行動,該專項打造的“科普中國”已經成為科學傳播領域的響亮品牌。在形式上,“科普中國”各欄目頻道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與人民網、新華網、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yè),在內容制作與傳播領域進行合作,上線一年累計生產科普信息內容資源1.5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達50億人次。

  “中國科協(xié)嘗試和很多社會機構合作,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達到了優(yōu)勢互補?!敝袊破昭芯克L王康友認為,截至目前,我國有6億多網民,多數人主要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科普也必須適應這一變化。

  內容更精

  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答疑、尊重公眾選擇,科普內容更好更準

  傳統(tǒng)科普機構轉變思路、互聯網公司投身科普,讓科普產品日益豐富。科普工作者開始嘗試為公眾提供更加精良、精準的科普服務。

  在王康友看來,好的科學傳播活動,傳受雙方應處于對等地位。一些居高臨下的布道式科普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當前,公眾都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意識,要讓公眾化被動接受為“我”主動需要。傳播者應該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服務,同時尊重公眾的選擇。他還認為,在現代傳播理念中,科學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公眾是受眾,也是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平等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

  傳播的內容或主題是否為公眾所關心也是科普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王康友認為,傳播者需要站在公眾角度思考他們想要了解什么知識,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肮麣ぞW的一些欄目之所以受到網民歡迎,就是因為他們選擇的話題多是人們生活中的疑惑,抓住了公眾的關注點?!?/span>

  為提高傳播效果,中國科協(xié)目前正在推動科普內容精準推送工作?!爸袊茀f(xié)現在開發(fā)出不少優(yōu)秀的科普資源,如果科普內容不區(qū)分對象傳播,受眾不關心,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分析工具,把云端建起來后,就能通過分析網民搜索等習慣,精準推送內容,做到因人而異,按‘菜單’點菜?!蓖蹩涤颜f。

  每逢重大科學事件發(fā)生,都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fā)他們的科學興趣的大好時機。在今年年初的引力波討論中,中國科協(xié)就與果殼網合作,在網上展開了一系列科普活動。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向公眾答疑,已經成了科協(xié)的工作慣例。

  產業(yè)待興

  我國科普產業(yè)總體上仍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

  長期以來,政府是我國科普事業(yè)的主導力量,隨著一些商業(yè)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個人在科學傳播中越來越受歡迎,開始有聲音質疑由政府來主導效率低、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

  中國科協(xié)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來說,我國科普事業(yè)仍相對薄弱,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和投入。但目前,多數科學傳播工作還沒有變成“有利可圖”的事,科普產業(yè)仍然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面向全體公眾的、廣泛的科普仍主要依賴財政投入。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科普經費籌集額約為150億,其中政府財政投入約114億,約占76%。

  王康友介紹,科普是公益事業(yè),但也得靠市場,合理的狀態(tài)應當是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才能保障科普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事業(yè)和產業(yè)并舉,產業(yè)是事業(yè)的有力補充。但我國科普產業(yè)總體上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還不夠強,缺乏良好的社會氛圍。

  王康友擔憂,現在一些市場化機構和政府合作從事科學傳播,一旦政府退出,這些機構如何盈利,還能不能堅持做科普?他認為,科普事業(yè)的良性發(fā)展,還需培育市場意識、公眾的消費意識?!懊绹纳虡I(yè)氛圍讓科學傳播事業(yè)有較好的市場保障。一些科普節(jié)目,比如,Discovery(探索頻道)就是面向市場盈利。

  專家表示,還要完善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機制?!拔覈茖W家參與科普寫作的鳳毛麟角,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評價、激勵機制上沒有足夠的保障。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都要包含公眾理解科學的活動,也就是研究成果必須讓公眾知曉,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王康友說。
 
[責任編輯: 315xwsy_susan]

免責聲明:

1、本網內容凡注明"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轉載、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不得商用,在轉載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315記者攝影家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宗教學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研究、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涉及作品、圖片等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