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文山三七持續(xù)種植大田示范基地,連作大田里的三七長勢喜人。(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期,一則“中藥材三七面臨無地可種危機”的報道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事實上,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六七年前就已被媒體關注。幾年來,已經成為關心中醫(yī)藥發(fā)展的人們一直關注的話題。
真實的三七種植情況究竟如何,它面臨的難題是否有解決之道,科研人員為此做了哪些努力?為了尋求答案,記者來到云南文山一探究竟。
連作障礙 規(guī)?;N植后問題更加凸顯
“對三七未來‘無地可種’的擔憂近年來一直都有?!?月9日,云南省文山三七研究院院長陳中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無法連作,可用于三七種植的土地越來越少,“這一問題在規(guī)?;N植后更加凸顯”。
三七,又名田七、血山草,古時亦稱血參、三七參等,是中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揚名中外的中成藥“云南白藥”和“片仔癀”等,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制成。
“去年云南文山州三七的產值約為150億元,種植面積為40多萬畝,占云南省一半。”陳中堅說,但是由于連作問題難以解決,三七種植開始往其他地區(qū)轉移,“中藥材特別講究道地性,對土壤氣候等條件要求高,外遷的三七種植如何保證道地三七品質是行業(yè)關注的問題?!?
三七生長對土壤和氣候有極高的要求,栽種過三七的土地必須經過至少10年的休整期才能再次種植。
三七不能連作的最突出表現(xiàn),是種植在連作土地上的三七容易得根腐病等病害,而根腐病已經成為三七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出苗前,根腐病可讓芽子腐爛,呈現(xiàn)黃褐色,俗稱“梧頭爛”;生長期根部受根腐病危害后,病斑呈褐色,此時地上部分葉片萎蔫下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根皮腐爛,心部軟腐,最后只殘存根皮及纖維狀物,地上部分枯萎死亡。
近年來不斷上漲的三七價格使種植戶們正紛紛考慮大幅增種,但適合三七種植的土地量正急劇減少。與此同時,土地流轉讓規(guī)?;N植成為趨勢。土地的集中與三七不可連作的矛盾日益凸顯。
革命性突破 持續(xù)種植復合技術被寄予厚望
“三七無法連作的問題之所以難解決,是因為它涉及到土壤的系統(tǒng)性研究?!标愔袌哉f。
因為是文山的支柱產業(yè),包括文山研究院、龍頭企業(yè)苗鄉(xiāng)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機構為此投入極大人力物力加以攻關。在苗鄉(xiāng)科技示范園的連作障礙研究基地,記者看到,一望無際的黑色大棚,替代了記者一直期待的綠油油的三七苗。一塊種過三七的老土地被分成若干條塊,地頭插著文山三七研究院、吉林人參研究院等10多家科研機構的標牌。為了研究連作障礙,苗鄉(xiāng)三七公司提供試驗地和三七種子種苗,為高等院校和各科研所的專家搭建了“三七連作障礙PK試驗平臺”。
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團隊與陳中堅團隊合作的三七持續(xù)種植大田示范基地,記者看到,在三七連作地一年生和二年生的三七被當成寶貝一樣呵護在標準化的農場里。
“我們團隊已經在連作障礙實驗地小試成功,突破到大田示范?,F(xiàn)在看到的這片連作大田里的三七,根腐病的發(fā)病率不到10%,三七抗病新品種、水旱輪作、綠肥回田、土壤修復等綜合技術集成,將成為解決三七連作障礙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和三七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陳中堅,保守地將眼前的成果定義為“巨大的階段性勝利”。
這一階段性技術突破,得益于雙方在三七連作障礙方面十幾年摸索形成的三七持續(xù)種植復合技術體系。
“過去我們研究過多種給土壤消毒的辦法,也選育過新品種,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但研究始終沒有形成體系?!标愔袌哉f,陳士林團隊自2004年以來長期與文山州三七科技界保持合作關系,開展三七的綜合研究。
特別是幾年前,在國家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中心、云南省各級政府的組織統(tǒng)籌下,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陳士林在文山建立了省、州兩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文山學院文山三七研究院建立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三七研究基地后,明顯加快了三七的綜合研究進程。
研究團隊通過追蹤三七根際微生物群落的變化,了解在三七種植過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及組成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群落變化又如何影響作物的生長等。這一基礎研究為通過調控根際微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克服藥用植物連作障礙提供了依據。
在此基礎上,陳士林團隊和文山三七研究院、苗鄉(xiāng)科技共同開發(fā)出已經在大田示范的三七持續(xù)種植復合技術。
多方協(xié)作 除了技術還需打開發(fā)展通道
陳士林介紹,三七持續(xù)種植復合技術包含了從優(yōu)質種源到無公害藥材流通、到消費端的整個三七產業(yè)鏈,該技術體系及標準流程的建立保障了無公害品質三七藥材安全及三七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們選育出三七人工種植400余年來首個抗病品種‘苗鄉(xiāng)抗七1號’,并獲得新品種證書,這是三七種植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抗病品種的應用,將對解決三七連作障礙,降低農殘和重金屬含量有及其重要的意義;我們還首次提出三七連作土壤復合改良技術體系并應用于大田,連作土壤的修復及改良為三七持續(xù)種植提供保障;今年六月發(fā)布的首個無公害三七標準,為三七的高品質樹立規(guī)則;完成了三七品質溯源體系,保障了三七的質量可控?!?月7日,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董林林博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雖然陳中堅還在謹慎等待明年的最終大田試驗結果,“但以我多年的經驗看,結果應該差不到哪去。但這也并不能說三七連作障礙被徹底解決了,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他說。
三七持續(xù)種植復合技術去年的試驗種植面積發(fā)展到幾十畝,董林林博士說:“下一步我們要推廣擴大種植面積,同時,將繼續(xù)體系里的技術產品化。該技術將來還可以應用于人參等其他同樣面臨連作障礙的中藥材種植?!?
技術創(chuàng)新讓很多人看到了解決三七危機的曙光,但在業(yè)內人士看來,三七危機實質上涉及種植模式、市場管理、行業(yè)技術標準修訂等多層次問題,尚需各方參與、研討。
陳士林坦言,科研領域的突破讓人興奮,但要讓好的成果惠及整個產業(yè),還需政府、企業(yè)、行業(yè)以及資本的共同努力。
文山三七產業(yè)協(xié)會會長曾立品也曾對媒體表示,尊重歷史傳統(tǒng)和民間臨床實踐,破除體制約束和瓶頸,打開三七藥食同源的發(fā)展通道,吸引大資本、大企業(yè)投入,才談得上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品研發(fā)。
延伸閱讀
三七產業(yè)邁向“標準化”
今年以來,三七產業(yè)接連迎來兩個標準——《三七種子種苗》國際標準及《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的農藥殘留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限量》標準,這也是提升三七產業(yè)國際競爭力的重大突破。
三七,是我國中藥材大品種,云南是三七的主產地,產量占到全國三七總產量的98%?,F(xiàn)階段,國內外對三七的社會需求量在2000萬公斤左右,其中國內需求1800萬公斤,出口200萬公斤以上。目前,我國以三七為原料或輔料的生產企業(yè)達1300余家,以三七為原料的制藥工業(yè)總產值約700億元。
《三七種子種苗》國際標準是我國繼人參種子種苗之后制定的第二個中藥材種子種苗質量標準,“國際標準的發(fā)布實施,對于從源頭把控三七質量,確保三七品種特性,實現(xiàn)三七機械化栽培、提升三七栽培的規(guī)范化、現(xiàn)代化種植水平具有很強的規(guī)范作用?!痹颇鲜≠|監(jiān)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使中藥材的產量越來越高,但質量越來越低,藥效越來越差。中藥材品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敝袊兴巺f(xié)會會長房書亭介紹,《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的農藥殘留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限量》標準適用于無公害三七藥材和飲片的判定,規(guī)定了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中腐霉利、烯酰嗎啉、戊唑醇等206種農藥的最大殘留限量、5種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殘留極限。其限量指標包括必檢農藥限量指標、推檢農藥限量指標、重金屬及有害元素限量指標。而且還要通過農藥殘留量檢測以及重金屬及有害元素含量檢測的方法進行檢驗。
“目前《中國藥典》對三七的農殘和重金屬尚無明確規(guī)定,文山三七的地理標識標準也僅規(guī)定了4個農殘指標。”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看來,該標準的制定源于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是對現(xiàn)有三七標準體系的提升和補充完善。
編輯:紅研